今日热闻!玉米、大豆双双走弱,唯独小麦节节攀升!啥逻辑?
发布时间:2023-02-03 12:16:26 来源:新农观

原创出品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。

随着年后各企业陆续复工,粮食市场的购销也渐渐恢复。不过,年后的走势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。

虽然年前粮食市场整体走势偏弱,但是随着防控的调整,今年将迎来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的第一年,市场对于消费回暖还是有着一定预期的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但是从年后粮食市场的表现来看,玉米、大豆双双走跌,仅有小麦价格相对坚挺,虽然涨幅不大,但总体仍处于上涨的通道中。

涨跌必有其背后的逻辑,那么,玉米、大豆走弱,小麦节节攀升,其背后又是什么逻辑呢?

1、玉米遭遇多重利空,调整在所难免。

年后的市场相较于年前确实利空因素偏多。

一是年前购销进度缓慢,导致年后卖压上升,供给增压对玉米来说容易拖累价格。

二是今年天气气温普遍较高,不像去年寒潮频频来袭,使得交通受阻,粮源上量不佳。今年天气较稳定,气温偏高,潮粮保存难度增加,售粮意愿有所增加。

三是年前猪价旺季不旺,而到了年后不仅没有好转,反而不断下挫,规模场已步入盈亏线,散户更是连亏数月,出栏明显增加,补栏明显减少,对饲料需求也就明显减弱。

四是年后深加工恢复也相对缓慢,春节期间消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,企业库存消耗慢,所以年后很多企业并不急于补库,而是观望居多。

五是近期传闻3月份将重启定向稻谷拍卖,无疑对本就弱势的玉米市场又增加了一大利空影响。

因此,年后的玉米供需博弈下利空居多,价格不断回调。

2、大豆弱势难改,后续进退两难。

玉米走弱,大豆也步了玉米的后尘。同样,年前市场预想年后随着大豆走货速度增加,豆价有望回暖。但事实上,年后销区仍然是以刚需补库为主,观望情绪不断上升。

一方面,年后豆价表现偏弱,需求下降,部分粮库纷纷下调价格,再加上部分低质豆充斥市场,东北豆价支撑偏弱。

另一方面,虽然餐饮等陆续在恢复,但是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,消费力度远远不够,虽然后续有学校开学等利好,但也恐难提升豆价。

再加上进口大豆陆续到港,且随着人民币升值,进口成本下降,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的挤兑也日趋明显。

但大豆并非是一跌不起,当前最大的看点则是政策明确今年继续扩种大豆以后,将会有哪些政策方面的扶持。

3、小麦虽然坚挺,但涨势似乎见“顶”。

要说最令人不解的就是小麦了。因为玉米、大豆双双走弱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不给力,那么同样的整体消费不及预期,为什么小麦价格就节节攀升呢?

这先得从去年的小麦行情说起。

去年小麦经历了非常动荡的一年,疫情、天气只是一方面,俄乌冲突直接将小麦推上了风口浪尖,小麦的波动幅度远超常年。

受此影响,各国粮食保护主义情绪高涨,国内小麦也随之大涨,虽然后续回落,但也在1.6元/斤以上波动。于是,这一趋势延续到了今年。

年后虽然消费同样不及预期,但是春节前企业库存普遍较低,因此年后随着购销恢复,有一定补库需求。

而另一方面,当前余粮大多在贸易商手中,而贸易商挺价惜售情绪较浓,使得粮源流通量并不大,因此多家企业提价收粮,麦价上涨。

不止国内,国际小麦市场恢复也超出预期。

美麦先跌后涨,印度小麦价格也在1月中旬时创出新高,受俄乌冲突的延续影响,各国囤粮情绪高企,对小麦需求恢复超出预期。

不过,后续来看,国内小麦并没有太多促涨因素,至少短期内有点涨势到“顶”的意味,因此想要再突破年前的高点难度不小。

不过,相比玉米和大豆,小麦的走势相对明朗得多,在稳口粮、保供给的大背景下,今年小麦总体走势偏稳,亦存在波动性上涨机会。

标签: 粮食产量